智能 家居 無疑是最近兩三年最熱的概念,相信在未來3-5年內還將繼續升溫。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智能 家居 的競爭中來。比如BAT、小米、魅族、京東、格力、海爾、新和創等。這些企業都在向智能 家居 上靠,希望打造一個平臺或提供核心產品,最終實現連接一切的夢想。
可是,關于智能 家居 到底誰才能連接一切呢?
關于連接一切,其實雷軍早有打算。所以,他才會推出智能路由器,并在今年1月又發布了只有22元的智能模塊。智能路由器敗局已定,一個原因在于價格過高導致用戶數量太少,無法形成用戶的數量優勢,因此很難贏得家電廠商的支持;而更重要的是將智能手機是移動互聯網入口這個概念平移到了無法適用的智能 家居 領域,押錯了智能路由這一注。
至于智能模塊,雷軍的想法很單純,給家電廠商提供一個價格低廉的通用智能模塊,然后再通過特定的APP在小米手機上實現對智能 家居 的控制,讓小米手機成為智能 家居 的控制中心。可事實上,與其簽約的美的首先就沒看上雷軍的智能模塊,并自己推出了僅有10元的模塊,直接與合作伙伴雷軍競爭。
與小米做法相同的還有魅族與海爾,他們的合作方式是通過開放接口,提供一個跨APP的高級別權限給海爾,而海爾讓魅族手機去控制海爾的所有智能家電,最終結果是魅族手機成為海爾智能 家居 產品的控制中心。
相比海爾將控制權交給魅族不同,格力董明珠決定自己做智能手機。董明珠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讓智能手機成為核心實現對所有智能 家居 產品的控制。不過筆者認為,在智能 家居 的競爭中,家電企業為了控制去做手機是一個跑偏的動作,遠離了自己最擅長的主業。
雖然他們做法不同,但最終目標基本相同,就是用手機連接并控制一切。其實,上個月智能 家居 展覽會上我們也會發現,幾乎所有家電廠商都在以智能手機為操作平臺,用APP實現對所有 家居 的控制和管理。比如海爾空調,可以在手機端控制實現溫度、濕度、凈化、送風等所有操作。
但問題在于,目前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接口,因此無法實現一個設備對不同品牌產品的統一操作與控制。所以,當前智能 家居 條件下會要求用戶的手機中安裝不同廠商提供的控制不同 家居 產品的APP應用。很顯然,從用戶角度來說如此智能 家居 違背了方便操作的體驗需求。
好在問題的出現總是會催生出一些能夠解決問題的產品。比如新和創的Me罐,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思路。Me罐是一個完全的第三方產品,為了便于用戶對不同品牌的智能 家居 產品實現集中控制,Me罐綜合了有線和無線,采用開放性的系統方式,可廣泛連接各大廠商的智能 家居 產品,并對這些產品實現統一的控制與操作,一個產品一個APP就能解決所有智能 家居 的控制問題。Me罐甚至還加入了語音控制、私有云存儲服務器等特色功能,擔起了家庭智慧生活場景的控制中心,家庭智能服務器的角色。
事實上,Me罐與小米智能模塊存在著一定的異曲同工之妙。但區別在于,小米以自己為核心,希望通過一個模塊將自己的標準硬性植入到其他廠商,希望所有廠商向它靠攏并建立符合自己布局的產業鏈條;而新和創的Me罐則采用了開放合作的形式,直接針對不同廠商 家居 產品提供一個對應的接口,既不會妨礙家電廠商本身的產品設計和布局,又起到了將智能 家居 產品連接到一起的紐帶作用。相較之下,新和創希望與眾多的硬件和智能 家居 廠商主動合作的做法無疑顯得更為開放,也更加符合邏輯,更利于打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智能 家居 生態鏈。
另外,從智能 家居 產品發布會或者科技企業的布局上我們會發現,出鏡率最高的就是平臺戰略、云端綜合管理戰略。各企業大多希望憑一己之力或者與一兩家非競爭關系廠商的合作建立一個龐大系統,去主導智慧 家居 的發展和走向。但智能 家居 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更不能強求用戶去選擇特定的品牌產品。在這點上,或許這些企業都錯了。
所以,在目前智能 家居 仍處于產品單一化的情況下,智能操控系統集成化,建立不同品牌產品紐帶并促進其產品共同落地,或許才是真正打通整個智能 家居 生態系統,實現智能 家居 服務用戶生活的最可行辦法。
筆者相信,隨著智能 家居 服務器產品的不斷完善,連接一切的趨勢將會解鎖當前各自為政的競爭局面,讓更多的資源集中于各自擅長的產品創新,而非虛無縹緲的平臺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