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是降價促銷?還是控量保價?
今年陶瓷行業價格戰的打響,在國慶前。
據《陶城報》記者調查,先是臨沂產區內墻磚地震,出廠價降幅在10%~16%左右,部分企業的內墻磚出廠價在國慶節前就已經達到了10%以上。
緊接著高安產區也曝出價格全面跳水,同樣是節前,當地標桿性企業華碩陶瓷帶頭降價,通過十天促銷的形式,將800×800(mm)規格的聚晶普拉提,從原來的20元/片降到16.5元,完成價格首跳,隨后引起連鎖反應,其他品類的瓷磚也相隨一起降價,全拋釉價格下跌20%以上,拋光磚下跌15%以上,西瓦下跌8%~12%,小地磚價格甚至跌到了0.95元。
報道發出后,臨沂產區一業內人士為此大為惱火,認為有損臨沂產區的形象。但也有人認為,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應該呼吁停止價格戰。
價格是市場調節的杠桿,世界著名咨詢公司Simon-Kucher & Partners的創始人赫爾曼·西蒙教授認為,“一件產品只有比其他同類質量好20%以上,其價格才能比同行高10%。”
從價格安全角度來講,企業若發動價格戰,應該考慮五個問題:一是降價能否擴大企業產品銷量,占領更多市場;二是降價是否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如果要犧牲利潤,是否有新的利潤產品接替來支撐企業的利潤缺口;三是能否成功淘汰競爭對手;四是是否可能引起惡性價格戰導致全行業虧損;五是價格戰是否是以犧牲服務為代價,是否影響企業品牌形象。
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是降價促銷求生存?還是該控量保價?每個企業都應該反躬自省。
價格戰一直在打,只是今年特別猛烈
在這場價格戰中,江西產區首當其沖,也最受傷,產品線價格全面下滑。
在瑞雪陶瓷營銷總經理羅小勇看來,江西產區位置很尷尬,南有廣東和福建產區,東有山東產區,北有河南、山西等產區,西有湖南和四川產區。在江西產區有效輻射半徑范圍內,基本上都遭到其他產區的圍剿,成了一塊“夾心餅干”。
在羅小勇的印象中,價格戰是從五月份就已經初露端睨,價格松動從小地磚開始。“前年下半年,江西小地磚有了很大提升,銷售和價格都不錯。到今年,可能增加的生產線比較多,小地磚出現滯銷,價格就開始變動,小地磚一變動,其他產品也受影響。”羅小勇說,小地磚因為銷售通道和用量有限,使用空間和范圍比較小。之前小地磚出口做得還不錯,但上半年出口出現下滑后,銷量回流,國內形勢就變得緊張起來。據海關統計,2014年上半年,江西省建筑陶瓷出口16.3億元,較2013年同期下降15.7%。
羅小勇覺得,市場的反映很靈敏,五月份開始只是一些微調,但誰也沒想到,隨著市場一步一步下滑,價格一調再調,最后在國慶前大爆發。從1994年進入陶瓷行業做銷售,到現在羅小勇已經做了20年,2009年初到江西,那時,正是江西產區興起的階段。在他看來,價格戰其實每年都在打,只是今年特別厲害。
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陶瓷價格戰”,可以找到相關結果約2,140,000個,多出現在春、秋季節,特別是五一、中秋、國慶幾個節日前后,價格戰幾乎每年都來一次。而今年受大環境影響,來得更加兇猛。市場其實已釋放出讓人警醒的信號,今年6月,包括江西在內,不少陶瓷企業傳出因資金鏈緊張而倒閉或跑路。
“江西新增生產線都是大窯爐大設備,一次性投資比較大,上一條有規模的線隨便就要個把億,一次性投入很大,給企業造成很大的資金壓力,加上外產區產品沖擊,企業自然要進行自救了。”羅小勇對價格戰存在著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在微信發朋友圈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示反對價格戰。但他又覺得,生存才是第一要義。“雖然我們要看長遠,但是短時間內,說難聽一點,活都活不了,還談什么發展,所以要先生存,才能求得發展。”
金牛陶瓷營銷總經理吳亮也感到了今年價格戰和以前發生了變化,“現在是全線下滑,已是血淋淋地在拼,全拋釉下滑得最厲害。”吳亮說,去年全拋釉生產線投產太多,全拋釉產品開始井噴,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目前泛高安產區有全拋釉生產線18條。很多廠家看到全拋釉市場在增長,就投入進來。
吳亮認為,全拋釉這個類別,開始降價的是一些沒有市場積累,沒有客戶群體的廠家,和一些小企業。“后進的企業,為了搶奪市場,只能通過價格來競爭,一個比一個低,一下子把價格就拉下去了,拉下了30%的價格,有點亂象叢生,企業都不按章法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