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陶瓷產區的格局也日趨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大陶瓷產區: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潮州、福建晉江、河北唐山、山東淄博、河南宜陽、江蘇宜興、湖南醴陵、四川夾江。其中,景德鎮是我國日用陶瓷的生產中心,不論從產量還是技術上來看,其閂用陶瓷一直處于領先位置。佛山是我國建筑陶瓷的主要生產基地,其建筑陶瓷產量曾經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下降為現在的40%左右,但鑒于我國建筑陶瓷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其產量約為世界建筑陶瓷產量的20%。
在陶瓷產業諸多成績的背后,卻存在著與陶瓷產品出口貿易順差背道而馳的,或者是極不相稱的兩個“逆差”現象,即陶瓷產品價格的“隱性逆差”和品牌的“隱性逆差”。我國陶瓷產品的出口價格與國外進口同類陶瓷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美國陶瓷市場上,20頭的中檔陶瓷用品,日本產的價格為80.300美元,而我國產的僅有13-34美元,單件創匯我國平均僅有0.2美元,遠低于世界平均出口創匯0.87美元的水平,只相當于英國、同本的1/7,法國的1/3。通過上述數字對比可知,我國陶瓷產品在進出口價格方面存在相當嚴重的“隱性逆差”。
在品牌競爭方面,國內有的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低價格水平上用降低質量、降低成本的方法來降低售價,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難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品牌。反之,知名品牌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可以提升陶瓷產品的出口價格,如以美標、科勒、toto等為代表的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卻從未有大的降價舉措,反而拉大了與國內陶瓷產品的價格差距。這些國際知名品牌,憑借其典雅的設計,精細的做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務,始終保持著優勢高價的地位,從而成為一種高貴、財富、成功的身份象征,在陶瓷市場上保持了很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形成國內陶瓷產品與國際知名品牌的“隱性逆差”。
我國陶瓷企業人才十分匱乏,不僅缺少懂管理,善經營的企業家,而且缺少能有效把握市場運作的營銷人才,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縱觀我國陶瓷企業,一方面,忽視產品設計,仿制風屢禁不止,國內陶瓷產品在眾多陶瓷企業的克隆仿制中被抹殺了靈氣,產品開發設計的弱化,嚴重阻礙了產品的更新換代,使企業推陳出新緩慢,不能及時推出占據競爭市場“亮點”的產品,導致產品的貶值,價格的降低。另一方面,產業內生產企業之間缺少合作與交流,有限的信息、資源沒有實現共享,技術、設備優勢不能實現共融,使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檔次的提高等方面缺乏后勁,成為影響企業自身長遠發展的桎梏。
我國陶瓷企業受生產技術、加工工藝、技術人才、質量控制等因素的影響,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質量整體水平亟待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與我們看到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陶瓷知名品牌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近幾年,不規范的競爭環境使國內一些陶瓷企業被卷入了低價位競爭的旋渦之中。在“寧可丟利,不可丟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現了高負債和成本倒掛的現象,許多企業出現虧損和半虧損,導致了自我積累能力的減弱,制約了產品質量的提高。不少企業為了贏得市場,打著低檔次旗號,以劣質低價產品參與競爭,生產劣質
產品,價廉質次的產品沖擊市場,競爭能力大打折扣。大量企業產銷低檔產品,利潤微薄,利潤少則無法投入更多的研發,研發不夠往往就抄襲和模仿,跟在人家后面走。由于大多數企業缺乏創新意識,開發設計力量薄弱,產品缺乏創新性和格調性,花色品種變化慢,格調單一,產品越來越不為人們所接受。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陶瓷巨頭在開發上不惜大投入,產品個性化強,款式新穎,品種豐富,總是引領潮流,特別是那些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無不以其獨具特色的陶瓷設計演繹著市場,創造著時尚。中國的陶瓷企業如果不再埋下頭來研發高技術含量、獨具特色的產品,將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