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人的習慣需要多久?也許只是一屆奧運會的時間。
對于買家電這件事,4年前的消費者還習慣于在五一、十一等傳統促銷節日,去家電賣場購買。這一固有觀念是在2012年的8月15日被打破的,這一切,都源于一場微博“約戰”。
4年前的8月15日,京東、國美、蘇寧“三國殺”價格戰讓人記憶猶新
當時京東作為新興線上渠道,向蘇寧、國美等傳統線下渠道發起 “價格戰”,史稱“815電商大戰”。從此,家電網購以這樣一種戲劇化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讓消費者第一次知道了家電也可以從網上購買。這一事件后不久,奧維咨詢針對網購大家電做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9%的中國人接受網購大家電,所以“815”對消費者在家電網購認知形成上的影響是空前的,而京東帶領行業完成這次轉身并不容易。
要知道,在傳統家電業格局中,線下渠道是家電廠商的命脈,可以說當年的線下市場呈壟斷地位。京東想要反其道而行做線上市場,對于想要合作的家電廠商來說,風險大于收益,有可能引發線下渠道的反噬,這也是家電網購在發展之初經歷的困難之一,是什么讓家電廠商決定跟京東合作呢?
日前,京東家電閆小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了答案。閆小兵表示,電商最大的優勢就是低成本和高效率,京東不需要向線下渠道那樣盤剝廠商。“說京東發起價格戰,其實這個詞是不準確的,與其說是我們發起價格戰,不如說京東把這個行業的‘遮羞布’掀開了,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家電行業定價的真相是什么”閆小兵如是說。
京東家電事業部總裁閆小兵:“我是下半身扎根在傳統家電行業,上半身游弋在互聯網行業”
為什么電商就是比線下連鎖店整體價格便宜呢?在閆小兵看來是成本效率的差異。他回憶說:“在五年前,傳統線下家電零售賣場的地位還是無法動搖的,各家瘋狂‘走馬圈地’的背后就是利潤的保證。那時候30元生產出來的產品能賣100塊,300元生產出來的產品能賣1000塊,都是中間層層加價加出來的結果,但這也給電商一個新的機會。電商最大的優勢就是效率高,中間沒有一層一層的利益。”
閆小兵直言不諱地用線下渠道舉例:“國美、蘇寧的崛起正是因為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做連鎖賣場,在這些城市,人口集中,需求量大,開線下店的效率更高,所以取得了成功,但是之后大規模擴張,效率越來越低,‘包袱’也越來越重,店面成本增加,樣機增加、展臺增加,人員增加,為了維持巨大的開店量,只能不斷地增加廠商的點位來保證利潤,從最初的10個點,逐漸變成20、30個點。”
對于815價格大戰,在閆小兵看來是相當有底氣的:“當時我們說比國美、蘇寧便宜10%—30%,我們是有底氣的,原因是什么?京東是要告訴廣大消費者,正是基于電商的經營模式,我們的成本確實比線下渠道低,不盤剝供貨商,線下友商要30個點位,而京東只要10個點位,那剩下的價差,自然就便宜給了消費者,實際上我們是通過這樣的概念來還原電商先天優勢。”
的確,在“815電商大戰”的價格對比下,傳統渠道多年來的價格壟斷展現于眾。讓廠商認識到線上成本、效率優勢;消費者認識到網購價格優勢后,京東家電開始帶領家電線上市場步入發展快車道。從2012年起,家電市場的“冰與火之歌”越唱越響,線下冰凍三尺,線上熱火朝天。
8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賽迪研究院發布了《2016上半年中國家電網購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家電網購報告》)。這份權威報告顯示,經過5年的高速發展,網購逐漸成為主流家電消費模式,線上渠道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京東繼續獨享最大的一塊蛋糕,穩占家電網購市場(含移動終端)六成份額;阿里巴巴和蘇寧結成的“阿蘇聯盟”分食剩下的市場,兩者合計超過36%。據了解,京東已連續多年占據家電網購第一渠道的位置,并制定了在今年“成為國內獨立家電零售第一渠道”的目標。
不難看出,家電傳統渠道的霸主們,在面對線上市場的高增長和家電網購的大勢所趨下,也開始加速轉型布局線上渠道。現在看來,2012年的815就是家電渠道意識開始分化的關鍵點,也是家電網購開始崛起的起跑線。改變著行業的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消費者的行為模式,讓線上購買家電成為了更多人的首選。
面對4年后今年的815,閆小兵表示,京東不會滿足于只做線上家電渠道的第一,2016年京東希望實現對線下渠道的全面超越,成為真正的家電零售第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