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第二屆中國杭州紅木古典家具精品博覽會特別報道】
3月20日,第35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順利落下帷幕。展會上,東陽市明堂紅木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堂紅木”)和展覽會主辦方名 家居 世博園共同舉辦了一場“傳承創新與工匠精神”的主題論壇,亞太手工藝大師陸光正、著名表演藝術家陳道明、中國家具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寶光、明堂總經理張向榮作為嘉賓出席了論壇,深度探討中式家具的傳承創新以及兩會熱議的“工匠精神”。
中式家具
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不久前正式寫入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而講究精湛技藝,對品質精益求精的紅木家具行業,無疑是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領域之一。然而,原材料枯竭、創新乏力等現實問題也正在制約著行業的發展,如何使這個產業健康、有序地可持續發展,早已成為行業人最關心的話題。
“行業的領軍企業有這個‘危機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轉化為動力,發動各行來探討這個問題,這對整個行業來說,絕對是一件大好事。”陳寶光對這次論壇給予了高度認可,他評價說,“陳道明此次不僅僅是為明堂紅木代言,同時也是給中國紅木家具代言,陳道明的公眾形象與紅木家具的特點‘無縫對接’。”
陳道明認為,“工匠”本身指的是技術層面。中國人歷來不缺工匠,在中國人的血液里,技術可以說是天生的;中國人缺的是精神,沒有用精神“壟斷”工匠的心。精神消失了,工匠也就沒了。作為企業家,應該堅持把家具的品質做好,不要“狗熊掰棒子”,動不動就跨界經營,不務正業。“我希望明堂紅木能好好把中式家具做到底,明明白白、堂堂正正做企業。”陳道明由衷地希望。
大咖論道之
“中式家具的傳承與創新”
“我是一個傳統的人。現在都說創新,但我認為中式家具不應該創新,否則就變味兒了。”陳道明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明清家具經歷了 600多年、100多代工匠的傳承,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家具造型,無論是從器型、工藝、文化內涵、雕刻水平等都堪稱經典。他建議,現代企業可以在恪守古典家具經典工藝的基礎上,考慮增加紅木家具的舒適性,比如做些坐墊之類的軟裝搭配。
陸光正大師說,紅木家具需要不斷地進行工藝創新,以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更適應當今社會需求的創新,則有利于中式家具文化的傳承。
張向榮總經理對紅木家具行業的傳承與創新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近年來,紅木產業發展迅速,要想保持健康、有序發展,需要對產品、工藝水平進行創新嘗試。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將中式家具的精髓、意蘊繼承下來。例如,東陽的紅木家具作為后起之秀,目前“東作”已經在行業內占有重要地位。東作的產生,發展和繁榮,證明了紅木家具行業必須深入傳統,恪守優秀的工藝特質,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才能有符合時代所需的產品。而作為企業個體,則必須生產出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被廣大消費者喜愛和接受的產品,這就是“消費為王”的概念。
前不久,東陽市政府頒布了2015年市長質量獎名單,明堂紅木作為唯一的一家紅木企業入選。據悉,在申報過程中,明堂紅木就把“市長質量獎”管理體系的要求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完善管理,規范公司的生產經營行為。對照100多項評獎細則和標準,發現生產和營銷的投入比例有些失衡,公司就主動調整營銷策略,把生產管理人員充實到銷售團隊中去,把生產管理人員的績效工資和銷售業績掛鉤,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根據在生產、采購、管理上的優勢和資源能力,有針對性地對公司的產品價格體系作了相應調整,增強了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體制上的革新,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產品的延續。”張向榮總經理介紹道。在產品方面,明堂紅木也自成體系,比如,近年來,明堂紅木始終堅持“1+2+7”的資源分配方式,即用10%的資源做極品,像紫光檀這批高端家具,讓它在整個明堂產品體系中起到了一個加分的功能;用20%的資源制造精品,協助優秀經銷商做活動和精品巡展;最后用70%的資源做渠道產品,主要供市場流通之用。“這就是陳道明老師說的,用紅木的優秀生產工藝,同時采用成本更低的木材來制作家具,這樣就可以讓普通消費者使用上價格不貴、又具有中式家具靈魂的家具產品。”張向榮笑著說。
市場需求是多元的。多元的需求給予了生產者多個選擇。四位嘉賓之論道不經意間從四個方向闡述了產業解困之道,即一是要有陳道明遵循文化傳統,學好技藝,固守經典,從一而終的定力;二是要有陸大師追求藝術,完善技藝的能力和尊重自然規律,不斷突破自我的創新品質;三是要有張向榮以滿足市場為要旨,進行全方面的革新,找準市場脈搏,強化銷售為王的經營意識,向市場要效益;再是要具備陳寶光所希望的企業精神和人格塑造,使企業品牌在眾多紅木家具企業中出類拔萃,起到行業龍頭帶動作用。就像陳道明說的,“家具企業多份堅持,多份認真,把中國式的家具做到底,一定會有一片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