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主食一直是中國人餐桌上的重頭戲,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
米飯,無疑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說中國人關于米飯的記憶與生俱來,對于香甜可口的米飯更顯得尤為“忠實”,這不僅表現在對米飯豐富的營養上,也體現在對米飯口感的追求上。一口厚實的大鐵鍋,一把燃燒跳躍的柴火,一碗質樸香甜的白米飯,道出了中國數千年米飯烹飪歷史的精髓。
近些年,一群群的吃貨誕生,讓人們在選擇廚房用品變得更加挑剔。就拿電飯煲來說,不知從何時起,就流行從日本背個鍋回來的說法。
人們不惜血本千里迢迢從日本背鍋回來,也不在中國買,這是為什么呢?有人說日本的電飯煲悶的米飯好吃,咱是為了“好吃“也得趕這個潮流?還是日本電飯煲就真比國產好嗎?那是材料品質不一樣還是加熱方式有差異?近期央視《消費主張》就通過測試體驗的方式給消費者解開疑問。

百人盲測,中國電飯煲同樣優秀
《消費主張》通過消費者盲測的方式進行測試體驗,隨機挑選了57名年輕消費者,參與測試的電飯煲分別是一臺國產品牌的IH電飯煲、兩臺日本大品牌的、在日本生產的主流IH電飯煲,同時也加入了一臺傳統機械煲當作參照。
作為中國人還是特意關注下唯一的中國品牌,仔細看還是能看出這款產品,是蘇泊爾球釜IH電飯煲。最終盲測品牌品嘗現場,蘇泊爾球釜IH電飯煲與日本那臺2千多元IH產品并列第一名。

讓數據說話 科學解析何謂“好吃”
節目中,一份來自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的專業指導和分析報告顯示,蘇泊爾球釜電飯煲科學還原古法柴火飯最佳口感與營養,比普通米飯熟化度+8%、蓬松度+13%、香甜度+2%,粒粒香彈飽滿,詮釋出傳統柴火飯和中國好米飯的頂級味道。
從南到北,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不僅提供了人身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熱量,更影響了中國人對四季循環的感受,帶給中國人豐饒、健康、充滿情趣的生活。雖然處于不同的地域,屬于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風貌,但人們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對主食的深厚情感是同樣的。
大米,既是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飲食,更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情懷,只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技術的相互融匯,才更懂得中國人的胃,中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