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木家具市場該如何“去庫存”
有人說紅木市場進入了新常態,其實說簡單點就是紅木家具沒以前那么好賣了,這一點你到市場上走走即可發現。當然,部分企業產品仍然走俏,而大部分都在扛著,有點像西方某詩人說的“挺住意味著一切”,但不見得所有企業都懂。
縱觀當下市場,一是黃紫紅等有歷史傳承而且價格高的高端材質漸少,一些價格適中或低廉的新材料開始涌現,材料分化新老交替。二是家具風格款型也明顯分化,一些起步早的企業習慣性堅持明、清傳統款式,另有新興企業和年輕老板致力于開發“新中式”。最有影響的是第三點:市場分化日趨嚴重,以前“做出來就能賣”的紅木熱市已經冷卻,在紅木“禮品消費”減少、“買漲不買跌”觀望心理作用下,市場出現二八現象,不少企業不賣貨、撤店、減產,甚至瀕臨倒閉。
人人都知道中國房地產面臨去庫存壓力,政府最近一連串舉措在幫房地產去庫存。紅木家具市場其實也有類似壓力。三年前,我們就見到常熟、仙游一些庫存壓力較大的企業來到北京開店拋貨,以拍賣方式和滿三年后以售出價的150%回購吸引買家。當時北京企業還覺得是“賠本賺吆喝”,現在發現其實人家不傻,現金為王,先變現再說,甩出不少貨,現在壓力估計小多了。從去年開始,北京大量出現打著東陽、仙游、中山旗號的“紅木甩貨團”,短則十天半月,長則月余,公開以“白菜價”招攬買主。有明眼者發現其中泥沙俱下,真假莫辨,但變了現是真的,錢到手里,以后日子就好過些。
前不久,北京著名賣場西三環紅木街總經理江定生在媒體呼吁紅木企業和經銷商注意“去庫存”,當前市況應該以處理庫存為先,引導現金流正常運轉,為此甚至不惜“低于成本銷售”。他認為,目前這種消費不振的情況日趨嚴重,即使在五一、十一等過去熱賣的時間點現在也很冷清,到了年底恐怕購買的人更少。若產品不好脫手,企業無足夠資金支撐正常運轉,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會被推高。
不過,在去庫存問題上一些實力企業要樂觀得多。如皇林苑董事長楊燕認為:對于傳統用材黃花梨、紫檀、大紅酸枝等,只要家具做得可以,無必要急于去庫存,因為這些資源是有限的,現在逢低賣出,將來想收回都難,而且沒有更多的好料可以用來制作家具。她認為對于“老三樣”可不急于去庫存,不妨騰出手來以新材料開發新產品,開拓新的用戶市場。目前皇林苑已著手開發闊葉黃檀、花梨木等大眾消費材料,新的產品推向市場后在其門店銷售。據享有“黃花梨教父”之譽的元亨利董事長楊波介紹,早在去年初,元亨利即著力開發白酸枝,以明式家具風格推出了一系列新品,非常受年輕消費者歡迎。
不少企業在為“去庫存”著急之時,觸覺靈敏者已發現用材與款式分化的必然趨勢,在產品上為市場消費群體的細分做準備。更好的選擇或許是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