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巖以作家與編劇的身份走紅江湖多年,其實他還有個頭銜—收藏家。因為熱愛,海巖收藏了不少明清家具。近日,海巖第一部講述家具收藏的《姚黃魏紫俱零凋—紅木家具古今談》推出,在書中,海巖與讀者分享他在紅木家具收藏、投資領域的心得以及背后的故事,他更透露已經在北京建立私人藝術館—櫚園黃花梨藝術館,收藏了800多件家具,這些藝術品會永久陳列在藝術館內,供熱愛的人欣賞。他坦言,因為收藏,常常“窮困潦倒”,不過,“收藏是一種癮,讓人痛并快樂著”。

作家海巖還有個頭銜—收藏家
說到收藏,海巖透露,馬未都是他的領門人。他與馬未都相識于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兩人都在海馬影視協會。1996年,馬未都創辦了國內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海巖經常到這里參觀。時間長了,有些動心,也想收藏點東西。
海巖說,他最初只是喜歡古典家具,對材質并不在乎。有一次,一群同事路過北京燕莎元亨利家具店。海巖想進去看看,同行的人說,“那地方可不能看,那是賣黃花梨和紫檀的,看進去拔不出眼了。” 進去后,這些家具入了海巖的眼,就再沒能拔出來。據海巖介紹,他在收藏之初便聽取了馬未都的建議,把自己的收藏范圍縮得很小,以家具為主,家具以收藏明清家具為主。海巖說:“起步晚,財力小。我只收一樣東西,那么在這個領域中,我可能有一定的發言權。如果什么都收,那我的收藏反而什么都不是了。”
癡迷上收藏家具后,海巖開始變得“窮困潦倒”,“家人出去吃個飯超過200塊,我也會覺得有點貴了。”雖然海巖說作家身份跟收藏家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骨子里的文人情懷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是他癡迷于收藏的主要根源。
“我一直都說實際上我是一個四流的室內設計師,四流的職業經理人,四流的作家和四流的編劇,是九流的收藏家。一個一流的家具愛好者。關于收藏的知識我都是自學而來”。海巖說,收藏是一種癮,讓人痛并快樂著。其中,最大的遺憾是錯過。他舉例道,因為非常喜歡黃花梨,海巖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去看黃花梨不帶錢包,只帶來回打車錢。這樣,看到中意的黃花梨家具,雖然心癢,但只能忍著。隔一周再看,如果仍然愛不釋手,回來后仍然惦記,那么就帶上錢包去買回來。“但有很多次再去看時,已經被人買走了……”
“文化大家王世襄先生有一個遺愿,他希望能出現這樣一家博物館—在明清樣式的建筑里,按古人生活的常態來陳設明清家具”。海巖與王世襄是神交,為了完成王先生的遺愿,海巖在王先生的構想上又進一步,讓博物館不僅具有體驗功能,看到非常精美的家具,還能看到祖先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情況,讓參觀者可以住在其中,感受祖先的生活情境。因此,數年以前,海巖便在北京郊區動土開工,興建了櫚園黃花梨藝術館,以實現前輩遺愿。
談到什么樣的家具才能入駐這個藝術館,海巖解釋,人們所說中國傳統的家具,實際上就是指明清家具,因此,藝術館里主要選的還是黃花梨、紫檀家具。“因為黃花梨和紫檀的稀缺性比較強,尤其是黃花梨的,可能也不比老家具便宜,甚至有的還貴。”海巖說,他大概收藏了800多件家具。但他在這家藝術館的所有展品,包括五百件黃花梨、一百多件紫檀家具,以及部分紅木家具和字畫,將永久放在這里陳列。這些家具雖然名義上還是海巖的,卻已不能隨便變賣。海巖說,家具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輝煌一脈,在世界藝術史中占據顯著地位。他希望這個藝術館能讓人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