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極具特色的 家居 風格。李陽鴻攝
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憑票買家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梳妝臺。
上世紀90年代盛行的席夢思床。
如今材質、樣式多樣的沙發。
一件掛飾,一個衣柜,一套沙發,一把椅子,家中的每一件擺設都承載著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60年風雨滄桑,我們居住的房子越來越寬敞明亮,裝修越來越精致,有個人風格,家里的陳設也不斷更新換代,不變的是家的味道。
裝修理念逐漸走向成熟
“ 家裝 成什么樣?實用、環保、簡單就好。”家住王村南街的許晉生夫婦說。因為孩子小,他們在選用裝修材料上特別注重是否環保。而這已不是特例,像許先生夫婦一樣想法的人已經越來越多。從5年前的豪華裝修,到現在的簡單裝修,太原人的 家居 理念正在漸漸走向成熟。
“這套房子,是去年裝修的,我們沒找裝修公司,自己挑選的工人,原料尤其是地板磚、涂料都是自己買的,環保指標達標的。”這是許先生的第六套房子。說起之前的裝修,劉先生頗多感慨。
上世紀90年代,許先生擁有了他自己的第二套房子,跟普通百姓一樣,那時的裝修傾向實木原色的包裹,包門、包窗臺層出不窮,而且跟風嚴重,往往走到一個新小區,發現樓上樓下都差不多。
到了本世紀,事業有成的許先生擁有了他的第三套房子,這時裝修一詞很時髦,許先生就找裝修公司,談妥預算與裝修風格后,就任由人家折騰了。由于當時的消費者存在一定攀比心理以及對裝修的盲從,一些消費者盲目追求三層吊頂、大理石地面等豪華裝修,兩居室的房子裝修費少則十多萬元,有的甚至花費幾十萬元。這種情況直接拉動了省城 家居 設計市場的火暴,同時滋生出大量的 家裝 企業,甚至出現了許多“游擊隊”。
可當一入住,才發現許多弊端。“明明不喝酒,卻裝上個大吧臺,真的成了擺設。”如今,已經有了6套房子的許先生,住的就是這套裝潢簡單又實用的那一套。
點評:從小房子到大房子,從一套房子到多套房子,許多家庭在感受改革開放帶來變化的同時,正確的裝潢理念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
26年前 李新從南方來到太原做沙發
李新,太原利信沙發的掌門人。一個在太原打拼,靠沙發起家,有了自己事業的江蘇南通人。
1978年,李新23歲,他決定到離家不遠的上海去打工。從幫人打下手,到自己開了個小攤做沙發,靠手藝吃飯的李新在上海的生活漸漸穩定下來。
1983年初春,太原液壓件廠的周登科到上海出差,看到路邊有人推車悄悄叫賣沙發,他想買卻發愁托運,于是兩人互留地址,商定周登科在太原買好料后,李新到太原給他做沙發。
過了幾個月,李新和同伴乘火車來到太原。他們一邊等周登科買料,一邊了解太原市場。看到周家有塊砧木沒用,就買了些輔料,在樓下做起了沙發。當天做好,就在街邊叫賣,不到半小時,他們以195元賣掉。李新開始在太原開創自己的沙發事業。
后來李新的沙發進入五一大樓、解放百貨大樓等商場。為了結算方便,李新決定注冊個公司,“當時用自己的名字注冊公司是件很難為情的事,就決定用名字的諧音‘利信’。”
1986年起,在省教育大廈舉辦的“晉馬杯”工藝品評比中,利信沙發取得行業第一名;“海棠洗衣機”取得當時洗衣機第一名。隨后,利信又在舉辦的“晉兔杯”取得行業第一名。兩個第一名的取得,增強了李新的品牌意識,他打出了“山西人自己的品牌”的電視廣告。隨后,李新決定結束依托大商場代銷模式,在友誼大廈租攤位自己營銷。
如今,利信沙發年生產規模已達到1萬余套,在全省有80多個經銷商。“下一個目標是走向全國。”李新憧憬著。
點評:是改革開放賦予李新自己創業的機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賦予利信沙發成長壯大,我們有理由相信,李新的下一個目標不是夢。
十年前 太原最大家具城黎氏閣誕生
對太原人來說,說起家具城就會想到黎氏閣,這不僅是因為黎氏閣那曾經帶著濃郁方言的電視廣告,更因為黎氏閣是太原市首個有了售后服務的家具城。
黎氏閣開業于1998年,漸漸富裕起來的太原人,對 家居 環境開始講究起來。在當時,太原的家具賣場有紅三角、鄉鎮家具城等,銷售都非常火暴。
作為商人,此時進軍家具業,無疑是個好時機,但為何要給自己加上個售后服務的“枷鎖”呢?與黎氏閣董事長黎晉山共同創業的張紅生總經理向記者講述了個中情由。
黎晉山每次出差到廣東,他都會去那里的家具城轉轉,每遇到喜歡的商品,他都會愛不釋手。可一回到太原,看到的家具賣場卻大打折扣:不足1000平方米的賣場,沒有品牌;家具隨意擺放在一起,根本沒有美感可言;售后服務更無從談起,有時正逛著,耳邊傳來因為產品質量問題的爭吵聲。恰此時,有朋友找到黎晉山,說兒子要結婚,想買套好點的家具,讓他幫個忙,這讓黎晉山動了心思。
黎晉山決定創建太原最大的家具賣場。磚頭式樣的外立面墻壁,2萬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別具一格的新賣場著實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
黎氏閣在全國家具業有多個首創,比如“市場商場化”管理模式,即借鑒大商場模式,實行統一著裝、統一銷售、統一收銀、統一管理,并對所售產品實行“三包”模式。向經營戶收取質量保證金,以解決糾紛賠付問題。
為經營戶著想的結果,使黎氏閣人氣越來越旺,不到半年時間,黎氏閣爆滿。
黎氏閣在全國首創的家具保姆式服務更受到客戶的歡迎,他們成立了學雷鋒家具義務維修隊,不管買的是誰家的家具,只要有了小毛病撥打電話,他們就會免費上門服務。購物后,免費甲醛檢測、免費拆裝,過期只收成本維修費等服務,為黎氏閣贏得了許多客戶。
“表面上看,我們投入很多,但實際上我們的這些舉措不僅贏得了客戶的心,也提升了太原市整個家具服務業的品質和形象。”黎氏閣營銷中心總經理張豫紅說。到2000年,太原家具業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當時排隊要進黎氏閣的有五六十家,臘月二十九都關不了場。
隨后美麗家園、雅閣瑞普等陸續登陸太原,讓一直領跑本土企業的黎氏閣感到了壓力。他們請來外立面、室內裝飾、品牌規劃、形象設計的國內頂級設計師,再次打造出太原一流的家具賣場——優渥家具店,并且提出售前服務理念:專業的設計師隊伍,在房屋裝修前根據主人愛好,由設計師無償提出設計理念。如今黎氏閣在太原已擁有4個適合不同消費群的家具賣場。
點評:黎氏閣的出現實現了太原百姓對家具品質追求的夢想。縱觀黎氏閣的成長,其所展現的從賣功能到賣感覺、從賣品質到賣品位的營銷模式轉變,給省城 家居 業帶來了全新活力。
裝滿記憶的紅色木箱
小林家放置了一只紅色舊木箱,搬了幾次家,雖然丈夫屢屢抱怨,她都沒舍得扔。箱子有1米長,80厘米高,它已經二十歲了,部分漆面脫落,箱體也有些松動。小林思謀著照著網上所言,給箱子美容一番,改造出一件個性家具來。
這個箱子是1987年,舅媽在省城上大學時,姥姥找木匠為她做的。小林記得,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兩只厚實的大木箱,放在家里的最顯眼的位置,用來放衣物和貴重物品。家里有人結婚或出遠門,都要打個大木箱。奶奶嫁過來時就帶著兩只描著喜鵲登梅圖案的紅色木箱,還配著銅提梁和銅搭扣。奶奶每天早晨都要將它們擦得锃亮。小林小時候經常趴在箱子上寫作業。在小林眼中,木箱還充滿了神秘感。過年時,媽媽把箱子打開,從里面拿出新衣服,爺爺打開箱子,從里面拿出糖和壓歲錢。
1999年,小林到省城上大學時,舅媽將紅色木箱送給了她。這時木箱子在城市里已經落伍了,但小林還是接受了這件禮物,并和箱子一起乘火車到了省城,再辛辛苦苦抬到宿舍。學校宿舍的柜子容量有限,這個紅箱子便派上了大用場,書、衣物、小飾品,短時間用不著的東西,小林都塞在箱子里,然后把箱子推到床下。
2003年,小林大學畢業之后,這個紅箱子被運回老家晉城,放在閣樓上。這時,家家都講究用成套的家具,各種材質、顏色的家具層出不窮。紅色木箱在城市中已漸漸遠去,在農村也主要用來存放糧食。結婚后,小林將這個紅木箱搬到太原,對她而言,這個箱子象征著她從小山村邁向城市的第一步,裝載了太多的記憶,無法割舍,不容放棄。 晉帥妮
自己動手繪制溫馨家園
一幅畫的位置、一只花瓶的陳設、一把椅子的擺放等等,現在的人們更注重的是 家居 環境的細節及個性化。還有一些市民開始在家自己動手刷墻、貼壁紙、手繪玻璃窗等,憑著想象和靈感裝點著臥室、客廳、餐廳,享受自主裝修的樂趣。今年30歲的徐紅是省城某雜志的美編,她和丈夫李冰都是學美術的。自打兩年前準備買房子開始,他們就憧憬著用自己的雙手裝扮自己的家。他們購買了涂鴉墻貼,自己在家中動手繪圖、上色。
走進徐紅的小家,手繪的荷花背景墻躍入眼簾。二樓更是別具匠心,他們選擇了“路燈”做頂燈,而靠“路燈”的墻面上則是一排排路燈桿,以及大樹、小草、小花。寧靜的綠、跳躍的紅、溫暖的黃、淡雅的粉,自己創意繪制的家,不僅繪出了個性,更繪制出了美麗心情。
為 家居 添新意,為新房再設計,為舊房重裝修。人們忙碌著將時尚亮麗的色彩、彰顯個性的風格融入到自己的設計和創意之中。“我的地盤我做主”,表明了時下百姓對 家裝 個性化的追求。
山西 家居 業
從馬路游擊隊到家族式企業,再到現在,全省有資質、有規模、有完善組織機構的 家居 注冊企業已達400余家,影響較大的有100家左右。
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70年代初的30年,居民住宅裝飾裝修十分簡陋。改革開放后,人民收入增加,居民裝飾裝修規模不斷擴大,標準不斷提高,檔次快速升級。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群眾開始追求住宅舒適和美化。住宅開始粉刷、油漆、更換門窗,有的還找匠人做幾件新家具,沙發也進入百姓家。
第二階段為90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 家裝 有了專業隊伍,并開始全裝,更新。墻皮剝掉,門窗變成鋁合金、塑鋼,家具、廚衛都煥然一新。
第三階段,2008年以來, 家裝 突出個性,追求簡潔、舒適、環保。材料、家具、廚衛已向中高檔進展,講究風格和文化品位。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曹秀娟采寫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