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現象”是水泥行業的新名詞,是對浙江省進入21世紀后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高速擴張過程的概括。不久前,在水泥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暨應對金融危機保增長海螺論壇上,浙江三獅集團董事長姚繼鑫在演講中講了一個清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的故事。2008年浙江全省水泥行業利潤不過3億多元,只夠買現存臺北故宮的富春山居圖,卻換來浙江靈秀山山水水遭到破壞。再次提及“浙江現象”有其新的深刻內涵。它告誡我們:要回歸理生,不能重蹈覆轍。
陶瓷行業的“浙江現象”卻是屢見不鮮。陶瓷企業為擴張版圖,大干快上,跑馬圈地的熱情有增無減。而各地的招商引資,也為陶企擴張提供了平臺和契機,成為這種熱情的推波助瀾者。
重復建設的話題在行業由來已久。仁者見山,智者見水,爭論頗多,莫衷一是。如果堅持用事實說話,那現狀有目共睹,產能過剩,需求過剩,銷能過剩,供給過剩,總量過剩。即使如此,陶瓷業的擴張腳步仍在大踏步前進,特別是最近幾年,陶瓷企業投巨資建新廠的新聞不絕于耳,正在經歷高速擴張的黃金時期。有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新增陶瓷生產線約100條,其中一半以上在佛山及周邊地區,同比上年增加產量約4億平方米。2008年初,全國在建和擬建的陶瓷產業園有幾十個,在建的和擬建的各類瓷磚和潔具生產線約300條。僅新增200條瓷磚生產線,就增加6億平方米產能,相當于目前世界第二大瓷磚生產國西班牙的全年產量。全國瓷磚與潔具產能的增長幅度已大大高于市場需求的增長幅度,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2009年僅江西高安建筑陶瓷產業基地預計新增瓷磚生產線30條,新增產能1億平方米……一管窺豹,全國的新增產能也將十分驚人。
有人提出靠市場調劑,讓競爭擺平,有人提出依靠有形和無形兩只手來調整,但效果并不明顯。越調劑,新興陶瓷產業基地越多,新建生產線越多;越競爭,企業生產規模越大,總體產能越大。就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面前,也未停滯陶瓷企業的擴張腳步,企業逆勢發展,大肆擴張,陶瓷招商團如走馬燈,你方唱罷我登場,絡繹不絕,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我國已經是無人能及、無人撼動的世界陶瓷生產大國,是否還需要繼續在做大的道路上裸奔?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陶瓷業需要做強,需要在調整結構、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前進,需要在理性發展、引領世界陶瓷先進水平的高度上思考。
也許有企業稱,自己新建的生產線是采用目前最先進的生產線,裝備和工藝都是一流的,絕對不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一種稱之為“高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一則“高水平”本身的含金量不高,含水量超標,俗稱“掛羊頭賣狗肉”;二則真正的高水平建設亦出現過剩。實際上,高水平的重復建設比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危害更大,浪費更驚人,在經濟社會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我們反對低水平重復建設,對高水平也應警惕。
靠市場、靠競爭、靠有形與無形手的調控,顯然無法讓陶瓷業剎住擴張車,靠行政手段干預,是否對各地政府的陶瓷招商團起作用?有人提出,提高陶瓷項目的準入門檻,加強行政審批的控制,但這非陶瓷業所能辦到。
日前看到這樣一則信息:湖北省水泥工業協會根據本省新型干法水泥的生產現狀,借鑒浙江、河南、四川等省措施,向省發改委提交報告,暫停審批新上水泥項目,防止湖北省水泥工業盲目發展和發展無序。
這,或許對陶業有所啟迪和幫助。